倚阑

【作文素材】《风味人间》令人拍案叫绝的金句摘录(两季全)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环球同此凉热,边界逐渐模糊。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看清自己。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从远古到今天,人类在这颗星球上,从未停止过迁移的脚步。有多少人远离故土、定居他乡,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寻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物种流传,食材碰撞,风味交融,造就多彩的饮食风貌。每一次,当我们追问自己来自何方,也开启了对风味的寻根之旅。

 

小麦在山海之间的传播,几乎改变了全人类的饮食结构,世界各地的巧手又反过来赋予种子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漫长、壮美,又充满着互动性的旅程。中国,从来不是食物旅行的终点站,更多时候,它是不断创造和再创造的策源地。

 

美食,总在迥然不同的氏族和文化间,扮演着亲善大使。静默的岁月中,彼此渗透,新的风味就这样奇妙诞生。

 

时代沉浮,命运流转,落在食物上,都是不经意的细碎和温暖。

 

物种的交换和族群的聚散,既不动声色,又充满艰辛。风味寻根的旅程,永远伴随着偶然和惊喜。

 

滚滚红尘中,中国人用食物感知世界,也从食物中窥见过往。

 

食物流变的历史无比漫长,但承载它的,是一个个步履匆匆的身影。时代更迭,人群聚散,总能在食物中得到印证。

 

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如流水一样豁达。

 

馅料和工艺的细小差别,让月饼从口味到口感千差万变。广式莲蓉、苏式鲜肉、京式五仁,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无论差异多大,人们约定在中秋这一天享用。相比美味,这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生活形态,仍在以食物的方式代代相传。月圆之夜,中国人的祖先把食物做得色形美好,装点每个生命的悲喜和祈愿。

 

宋代人对食物竟然有这样的想象力,蟹的鲜香、橙的酸甜融于一体,这是一种陌生的味道,也是宋朝的味道。一千年前,中国人把奇思妙想与对世界的感知注入食物。滚滚红尘,沧桑巨变,在这些存续至今的精致美食中,我们依然可以透过视觉和味觉,重返当日的繁华,和古人保持心意相通。

 

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

 

羹,中国最古老的菜肴形式,几经变化,不改本色,今天仍被保留在绵延的屋瓦回廊、寻常巷陌之间。这是一种柔软,也是一种固执和坚守。

 

厨师正是“菜”和“肴”之间的摆渡人,他们让静默的食物有了生命。厨艺心手相通,能洞察厨师的技法和心路。菜肴穿越人间,看见祖先的足迹和身影,听见悠远过往的回响。

 

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深居乡野陋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方寸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

 

青柠檬在时光中蜕变,从青涩到醇厚,越久,滋味越温和深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洗尽铅华的青柠,也暗含着某种人生况味。海鲜烹饪,加入咸青柠,只需一点,芳香沁脾,瞬间惊喜味蕾。岁月积累的风韵款款释放,回味悠远绵长,其中的玄妙只有知味者才能心领神会。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面对严酷的现实与生存压力,坚持或妥协,各自抉择。

 

相濡以滋味,相忘于江湖。每一个制造和享用美食的人,无不历经江湖夜雨,期待桃李春风。

 

原本是植物的自卫武器,却在不经意间,为美食做了五彩斑斓的嫁衣。人类对香料的追逐,在地球上开辟出一条条路径,香气四溢、色彩纷呈。香味流转,气息交融,每一次相逢都开启了人与食物之间的一场艳遇。

 

鱼,水族重要的图腾,包裹生命力旺盛的韭菜,是年复一年对生生不息、年年有余的祈愿,全部寄托在古老的味道中,历久弥新。

 

运用植物中诱人的芳香气味为食物标定地域风味的个性,是不同族群在漫长岁月里的自觉摸索。

 

东方是绝大多数香料的发源地,学生们表现出的着迷,似乎与祖先一脉相承。历史上西方人对香料的渴望和痴狂,推动了海上新航路的开启。财富聚散、帝国兴衰,那些搅动世界风云变幻的故事,都和香料有关。

 

无论北卤、南卤,还是西部的油卤,中国人对复合香辛料的使用各有心得。每一次细微的改变,都可能酝酿出完全不同的风味。江湖夜雨,北腿南拳,卤水和香料的招式变化万千,但它们总会在年节的时候,聚合族群,温暖亲情。

 

香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存在。它赋予食物鲜明的标签,又坚守自己的秉性。人们不停追寻着香料的气息,陌路相逢,又殊途同归。

 

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平淡的食材,经过一双巧手和细密的心思,点亮日常,温暖彼此。万户千家,味道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同。

 

家常食物,如同曾经熟悉的乡音,让年幼的一代既兴奋又陌生。

 

食物带来的共同体验,让族人间的联系得以反复确认和一再巩固,甚至为族群存续植入顽强的基因。

 

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对待食物,充分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态度。既讲究节俭,总体上物尽其用;又要做到美味,细节上因地制宜。

 

家常食物,往往秉持俭省的原则,化腐朽为神奇。

 

家的味道,并不特指某一种食物。一家人团聚在一张餐桌旁,这个味道才更加真实、更加圆满。

 

有人辗转漂泊,回归故土,也有人远离亲人,奔赴万水千山。

 

人类有牢固的味觉记忆,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

 

每一次重温家乡味,都接近一次回乡之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历和过往,当共同熟悉的食物出现,总是口舌生津,也会心意相通。

 

酒酣耳热,炕头温暖,美味并不一定是珍馐,更重要的是此刻的相聚。人类从农耕时代开始聚居,借由食物,紧紧依靠在一起。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共同造就了一个叫家的地方。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烟火人间,风味常存。

 

在全球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美食依然执着于自己的方寸之间。当我们从更大、更小、更远、更近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星球上的美味,你会发现人类如此相通,又各不相同。

 

漫长的繁衍进化历史,无数的偶然、迁徙,成就了全球丰富多样的小麦品种。它也在不同地域文化的智慧中,落地生根,演化出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万千美食。

 

冬牧场人迹罕至,这里没有现代生存法则,牧民们却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再严酷的生存环境,也不能阻碍他们对美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食,在潜移默化地延续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特有的属性。浮华随风去,一菜一江湖。在美食的江湖世界里,只要有心,每一个角落都会有精彩的故事。

 

那些存在生活之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美食,却又隐藏着太多从未见过的奇观。

 

真正的杀伤力,要交给时间去塑造。

 

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我们带您穿越山海之间,偶然的落地生根,成就万千肴变,随即化作滚滚红尘,穿越香料歧路,几度江湖夜雨后,点亮万家灯火。在这次奇妙的风味之旅中,你带来欢笑,我有幸得到。

 

在风味星球上,有一种味道吸引人们深入险境。这种味道,穿过舌尖,给全身心传递着安全美好的信号。它藏身大千世界,也牵动滋味江湖。我们在日常点滴的欢愉中,缥缈世事的况味里,与甜一次又一次相逢。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糖无从找寻,而甜却无处不在。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食物无法脱离脚下的土地,那些风物、气息,过往的岁月与记忆,共同聚成一个名字,我们称之为——味道。无论中式甜点的春风化雨,还是西亚国度对甜的快意恩仇,莫不如此。

 

不管在哪里,人们喜欢把幸福和美好的感受跟甜联系在一起。说到口味,各地的人历来莫衷一是。不过谈到甜,大家又都会相视一笑。

 

世界上大多数苦味物质都来自植物,与甜相反,苦是一种预警信号,但中国人却从中找到甜的线索。天然苦味化合物在口腔缓缓沉淀,此时却有一丝甘甜,仿佛自舌根袅袅泛起。口舌生津,余韵绵长,中国人称之为回甘。这是甜味体验的另一番境界。原本让人望而却步的味道,凭借巧思、忍耐,加上一双手和一些时间,竟能使人们巧妙地抵达它的对岸。也许,只有经历过低谷和种种不如意,才更能知道,那些触手可及的日常和平淡,竟来得如此珍贵。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所有的勇气、力量,以及漫长的信约、悲喜与起落,终成万千滋味。

 

即使在地球的边缘,古老的大自然仍蕴藏着至味的珍馐与无尽的丰饶。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

 

衣食丰足,儿女识礼,这大概就是中国家庭关于幸福的所有想象。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没有哪种食物能像螃蟹这样,庙堂与江湖一统,婉约与豪放兼容。千百年间,它曾经幻化出无穷滋味,大多数只能一时兴盛,但也有些历经千年而不衰。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的食物当中。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庄稼收割,粮食入仓,大地归于沉静。芝麻,一粒微小的种子,开启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千年旅行,最终凝聚为酱,彻底征服了我们的味蕾。

 

这片命运跌宕的土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同一种美味。

 

人生活在时间和时间的延续中。

 

食物跟随人的脚步,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有些骤然消失,有些慢慢沉淀,还有些依稀能追索到最初的模样。

 

人类的八方迁徙,风味的四海流变,分与合,聚与散,载浮载沉,蜕变重生之间,成就了这一席色香味俱全的绝世美谈。

 

物尽其用,是他们对食物最大的敬意。

 

虽然远隔万里,人们却心有灵犀。

 

欢愉的烟火气,飘散在整座城市的上空。

 

家人围坐一堂,食物的味道才可能完整。

 

有时候,等待也是美味的一部分。

 

经过上千年的时光,古城的容颜不曾更改。旧有的食物和生活,仿佛耳边的手鼓,脚下的砖石,在六千多条窄巷里,栩栩如生。

 

英雄不问来处,美味不论尊卑。有些食物,其貌不扬,出身平凡,却也可能峰回路转,等来绚烂时刻。

 

好酒需要慢慢酝酿,对待食物,也有些人愿意耐心等待。造化与成就美味的,也许就是时间。

 

杂和碎,都是相对整体而言,但在烹饪中,却从不多余。从厨房到餐桌,它们赢得姓名,完美逆袭。归根结底,在食客心里,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一百多年来,火车改变着中国,也铿锵有力地传递着沿线的风味。

 

食物如同产生它的年月,往往花开有时。儿孙的迎新,老马的辞岁,中间隔着一个时代。好在新年的团聚,总能弥合一切。

 

无肉不欢,举世皆同。大快朵颐的酣畅,激发着灵感和想象。人们因材施教,丈量食物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探索它的边界和可能。

 

创造一款新的菜肴,它的快乐,相当于在夜空中,发现了一颗新的星球。布兰科一直没有停止在星空中的探索。

 

总有一些食物,牢固地生长在孕育它的土地上。风味与水土互相成就,无法分割。有时候,它也参与塑造一方族群独有的生活方式。

 

这是生命初始的形态,既娇弱,又充满能量,正如天地混沌未开。大江大海,平野山川,人们运用转化的智慧、变通的灵感,把晶莹饱满的卵和蛋,变成餐桌上的奇迹与日常。这一枚枚颗粒,浓缩鸿蒙苍穹的传奇。

 

蛋黄咸香适口,糯米莹润黏连。这是植物和动物的种子,金风玉露般的相逢。外婆放在食物里的,还有朴素的祈愿:日子红火,家人齐整。

 

同样的食材到达远方,往往牵出奇妙的念头,让食物以全新的面目出现。

 

凝结阳光的精华,融入冰雪的温度。东方古老智慧与西方现代工艺,一见倾心,仿佛隔世的久别重逢。食物向来如此,有的推陈出新,有的越久越醇。盐和时间,总是乐于充当风味的摆渡人。

 

人生的喜怒哀乐,恰如菜肴中的苦辣酸甜。当岁月流逝,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小小颗粒,无尽苍穹,能装点淡饭粗茶,也可做席上之珍。用滋养和创造的力量,在寻常之中,见出奇迹和不凡。

 

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物;皮囊可藏,藏世上万千风味。任何食材一旦披上肠衣,几乎都能用相同的方式,完成华丽转身。尺寸随意,丰俭由人。若不能吞吐万象,何以魅惑人间。

 

农历十二月,雾与风在山野之间游走,天气捉摸不定。

 

先进的设备和精准的指标,如今让一切变得简单可控,但要让味道恒久,除了专注和坚守,似乎并无捷径。

 

有些食物,内秀于心而藏拙于外,奇妙之处最适合跟至亲一同分享。

 

岁末和家人一同到来,锅灶也迎来久违的喧嚣。

 

曾经冷暖和风霜的味道,如此熟悉,存在于岁月中的日常烟火。我们所过的每一个平凡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大千世界,山高水远,每一条风味的古道上,都能遇到美味的热肠。心心相印,肠来肠往,于悲喜欢欣的人间万象中,尽诉衷肠。

 

从泥土里蓄积能量,在幽暗中沉默滋长。一朝破土,却改写人类饮食历史。盘盏中的调味辅佐,餐桌上的主食担当。丰硕根茎,朴素的外表下,性情慷慨而激越。唇舌间五味杂陈,品味几度寒暑与春秋。

 

这是努力与土地和先祖沟通的时刻,一年一度,食物充当其中的信使。人和手中的土豆,同样栖居于大地,彼此独立,又互相依存。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深埋在土地之下的根茎作物化成百般滋味,让亿万人获得温饱和满足。追本求源,正是土地的厚广,在大音希声的沉寂中,滋养万物。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依赖土壤,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为了得到泥土下的丰美食材,我们不断改造自然条件,甚至重塑某些植物的天性。

 

大地凭孕育和造化之力,从泥土中,生发出我们最大的幸福。

 

=

 

虽说原本的解说词都是在讲美食,但很多句子里的名词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想写的东西。

 

这两部纪录片的文案都太强了555素材不是问题,学不来才是最大的问题。

评论(2)
热度(406)
  1. 共6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我们不必假充内行,而是要痛痛快快地声明,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弄不明白。只有傻瓜与骗子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私信前可先看置顶٩(˃̶͈̀௰˂̶͈́)و

© 倚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