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阑

【风味人间2】四季山海,风味不改的百万级文案08

 

【茎类食材之所以能牢牢占据着人类餐桌上的“半壁江山”,正是由于它的“百搭”。例如山药本身味道软糯恬淡,和所有食材搭配都能别具风味,还有根茎食材中,最为常见、“其貌不扬”的土豆。在黑龙江,当地人赋予土豆新的形态,让它从灰头土脸“变身”晶莹软弹的粉条,土豆淀粉粉浆化作涓涓细流的画面一定会让观众倍感新奇。根茎食材并非一味的口感温和,它们中很多味道霸道。独特的刺激性风味让它们得以被榨取出极致美味、如“万金油”般辅佐万千菜品。】

 

从泥土里蓄积能量,在幽暗中沉默滋长。一朝破土,却改写人类饮食历史。盘盏中的调味辅佐,餐桌上的主食担当。丰硕根茎,朴素的外表下,性情慷慨而激越。唇舌间五味杂陈,品味几度寒暑与春秋。


第八集  根茎春秋志

 

/黑龙江·宝清-双泉村/

 

十月的东北,秋收接近尾声。

 

大忙人张立善是村里的信息集散中心,小广播不时发送最新的实用资讯。晨间播报结束,不过早饭时间。

 

谷物淀粉碾压定型,类似的条状食物,在四千年前的中国就已出现。简单一餐后,老张要投身另一番忙碌。

 

村口的粉坊里,材料已经备齐。秋末开工,每年运行一个月,只加工一种淀粉充足的食材——土豆。

 

一进粉坊,热心老张就变得格外挑剔。四十多年功夫在手,他是整条流水线运转的轴心。

 

从土豆中提取淀粉,加入开水,反复揉捏,力道和时间必须由张立善亲手把控。淀粉分子彼此牵扯,形成稳定的胶着质地。

 

全力拍打,粘稠的粉浆化作涓涓细流,在沸水里熟化定型,快速投进冷水。冷热交替,晶莹的粉条软弹顺滑。直接捞起,鲜粉条让工作餐变得简单。

 

粉条,气味清淡,便于吸纳其他食材的色泽与味道,质地柔顺中暗藏反弹,贡献非同一般的口感。低调的粉条,在中国各地坐拥海量忠实粉丝。

 

最后一道工序,由秋日的阳光和空气接手。入冬前暖意几许,蒸发多余水分,注入太阳的气息。气温持续走低,冰冻之前,最后一批粉条晾晒完毕。

 

张立善重整锣鼓,安排大伙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粉坊的聚餐照例丰盛,粉条作为肉食绝配,是炖菜里的熟客。

 

肉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融入汤汁,粉条来者不拒,吸收肉的鲜美、浓汁的热度。入口爽滑无阻,收获脂肪与碳水相拥的欢畅。

 

中国人用转化赋予土豆新的形态,而地球另一端,是土豆世界之旅的起点。

 

/秘鲁-帕鲁帕鲁/

 

大约一万年前,印第安先民驯化了土豆,他们也成为美洲最早的农夫。

 

十一月,塞西利奥一家整装待发,这是南半球春耕的季节。连续攀爬1个小时,海拔上升至4500米。

 

高寒气候,其他谷物难以存活,土豆成为最重要的食物。人们尊土豆为丰收之神,一朝播种,决定一年的生活。

 

山高路远,加上没有耕作牲畜,塞西利奥仍然和祖先一样,依靠自己的脚和双手。

 

食材就地焖烤,这种古老的烹饪方式,当地称作花提亚。烘烤使淀粉颗粒膨胀,干燥疏松,散发麦芽般的香甜。

 

如今,全球土豆消耗量约4亿吨。这种传奇食物,有人视为主食,也有人把它做成可口的菜肴。被人类驯化至今,一万年间变身无数,仅在秘鲁就发展出三千多个品种。

 

新鲜土豆含水量高,难以长期存储。利用巨大的昼夜温差,破坏土豆的细胞,析出大量水分。反复踩踏,进一步改变质地。几经处理,能将土豆的保存期延长几年甚至更久。

 

浓缩的冻干土豆,当地语言称作初纽。绵密紧致,牙感丰富,不止有谷物清香,质朴的微酸也如影相随。

 

/秘鲁-莫雷/

 

穿越悠长的岁月,旧时的味道抵达今日,依然鲜活清晰。初纽粉糊碾成薄饼,油炸后满口轻盈酥脆。

 

在秘鲁名厨手中,古老食材融进俏皮和时尚的元素。利用不同土豆多彩的质地,精心搭建,餐盘化身一座美味的神秘花园。

 

传统的花提亚也得到微缩呈现,食物的生命力在溯源与出新中茁壮生发。

 

/秘鲁-皮萨克/

 

这是盛大的节日,当地人走上街头,欢歌、拥抱。万灵节,人们丢掉悲伤,用欢乐和美食追忆逝者。献给祖先的食物,要全家人一起制作。

 

土豆作为古印加文明的基石,被视为有灵性的食材,平日三餐必备,今天更是不可缺席。小火慢熬,获得黏稠的土豆泥,与肉食搭配,香热弥漫,熨帖的润甜若即若离。

 

这是努力与土地和先祖沟通的时刻,一年一度,食物充当其中的信使。人和手中的土豆,同样栖居于大地,彼此独立,又互相依存。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深埋在土地之下的根茎作物化成百般滋味,让亿万人获得温饱和满足。追本求源,正是土地的厚广,在大音希声的沉寂中,滋养万物。

 

/法国·莱茵-新村/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依赖土壤,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为了得到泥土下的丰美食材,我们不断改造自然条件,甚至重塑某些植物的天性。

 

莱茵河西岸,数百年精耕细作,大地的景观已经彻底改变。人工培土,为一种奇妙作物营造幽暗环境。

 

娇嫩的白色茎芽,以惊人的速度疯长。两个月的收获季,农夫要昼夜颠倒,完全改变作息。

 

白芦笋,茎杆洁白,如春天的清晨一样新嫩。阳光是强大的敌人,一旦经受日晒,白芦笋会迅速变色。

 

离开土地,白芦笋的糖分和汁液会快速流失,烹饪在3小时之内进行,才能品尝到最佳风味。

 

早在古希腊时代,芦笋就被奉为珍馐。四百多年前,欧洲人在普通品种基础上,培育出品质更加卓越的白芦笋。

 

上好的白芦笋,不仅需要农夫的精心,也离不开农田的养护和土壤的保墒。

 

/河南·温县-前北马村/

 

在中国,另一种根茎作物,对土地肥沃程度有同样高的要求。

 

这种作物的珠芽,古称零余子。铺在薄饼上蒸熟,趁热撒白糖。吃到它,意味着真正的收获即将开始。

 

跟白芦笋相似,它最美味的部位深埋地下。山药,原产中国的古老蔬菜。在当地,每收成一季,必须轮耕其他作物,让土地得以休养。

 

淀粉充裕的山药,加热后得到又沙又软的质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本味恬淡,与其他食材相敬如宾,安守一份软糯与甘香。

 

法国,每到白芦笋尝鲜季,总会吸引欧洲各地食客。

 

白芦笋与松露分享盛名,去皮后,立即浸煮。素雅的品质让它保持独立,又亲和百搭。水嫩净洁,毫无纤维感。与美味肉食出双入对,究竟谁主沉浮,只有老饕才心知肚明。

 

最出人意料的,往往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根茎类食材作为菜和主食,在我们的食单上占据半壁江山。其中特立独行的一类,气息浓烈,却成为号令五味的灵魂担当。

 

/甘肃·民乐-烧房村/

 

正值农忙,邵金莲给家人制作午餐。胡麻油、姜黄、香豆粉,丝绸古道千百年间传来的食材在面团里齐聚。层层卷叠,在鏊子里码平。再用麦秸覆盖,焖烧而熟。

 

村外,人们用双手迎接土地的奉送。大蒜,朴拙外表下藏着催人泪下、欲说还休的别样风味。

 

祁连山北麓,两千多年前,大蒜从中亚一路风尘而来,传播至大江南北。烧壳子,焦酥的脆皮下,面瓤咸香。蒜收时节,装点小院里的午间茶饭。

 

刚采收的大蒜汁水丰盈,容易霉变腐坏。编成精巧的蒜辫,确保蒜头与空气充分接触。

 

长时间曝晒,会导致表皮开裂。屋檐下依次悬挂,借助风的力量实现脱水。晾晒数日,风味更佳浓厚。

 

刀切或研磨,细胞壁破裂,大蒜素溢出,形成强烈的刺激气味。对于大蒜,中国各地有不同的诠释。

 

高温油炸,焦香之外,有糖分带来的诱人褐色,余温继续烹炸。金银蒜,浓妆淡抹,岭南人用它搭配清甜的海鲜,两股劲道的辛香一击而发。

 

中国北方会利用低温和食醋,重塑它的风味。低温带来碧绿的色泽,辣度神奇降低,浸染上醋的甘酸。与牛肚一同爆炒,腊八蒜的爽脆,牛肚的香腴,你推我让,一唱一和。

 

结束忙碌,老两口要给孩子们打打牙祭。西北人讲究大口吃肉,羊肉斩大块,猛火热油烹炒。气味剧烈的大蒜,却成为独具魅力的肉食调味品,在餐桌上一呼百应。

 

民乐向西六千多公里,另外一个国家也深深为之着迷。

 

/罗马尼亚-布兰/

 

这座古堡,因吸血鬼的虚构故事闻名遐迩。古堡脚下的餐厅,大蒜是每道菜的主题。在罗马尼亚,蒜不仅代表某种神秘的震慑力,也是通往美味的渡桥。

 

蒜和香料,让米雷拉的灵感在清晨起飞。米雷拉热衷用大蒜制作各种创意菜品,加工手段多样,搭配组合随心所欲。或时尚,或传统,每一道菜都离不开大蒜的参与。

 

人降生到这个世界,身边的万物便不断指点他们,寻找幸福的所在。从山野到厨房,米雷拉努力通过美食触摸世界。

 

/罗马尼亚-科珀勒乌/

 

罗马尼亚人对大蒜有狂热的偏爱,它在食单、传说,乃至一些民间药方里,扮演主角。

 

作为职业厨师,米雷拉只有3年经验,她努力寻找一种途径,让自己的烹饪更具特色。家里的小小厨房,依旧是每个创意的起跑线和实验室。

 

撒胡椒烘烤后,用奶酪笼盖,米雷拉希望突破边界,将蒜头从佐味料晋级为主菜。

 

万圣节晚餐,新式菜品将迎来亲友的评点。烈性尽消,焦香挥之不去,柔嫩中竟然清甜泛起。

 

甘肃民乐,大蒜焖羊肉上桌,浸染了浓浓蒜香,羊肉的肥腴和丰美更加淋漓酣畅。

 

这种性情暴烈的食材,表面上拒人千里之外,却以实在的宽厚和包容,成为世界性的基础调味品之一。只要烹饪得法、搭配得当,壮怀激烈的大蒜,也能流露出春风化雨般的柔情。

 

大地掩藏的物产,连同挑战一起,源源而来。

 

眼前的街头小吃,看似单纯,妙趣横生,然而,它来自一种毒性极强的植物根茎。魔芋,又称蒟蒻,内含大量生物碱和草酸钙,少量误食也能引发强烈不适。

 

/贵州-安顺/

 

不过,中国人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找到降服之道。

 

剥去外皮,在粗糙石板上细细研磨。加入草木灰,创造碱性环境。

 

数小时沉淀,魔芋浆凝聚成胶状。取出中心质地最紧实的部分,碾压成薄片。熬煮定型,进一步去除毒性,得到魔芋制品的精华——魔芋筋。

 

虽然无色无味,却凭着脆弹筋道的口感,惹来甜咸酸辣一众厚味竞相追捧。魔芋筋做工复杂,耗时费力,今天只在极少地区才能偶尔一见。

 

/湖北·恩施-天落水村/

 

八月,湖北恩施暑气难消,一种山野之味恰恰在这个季节萌发。

 

泥土里探出的花苞,当地叫作阳荷。它长势飞快,必须赶在纤维老化前采摘。

 

阳荷味道清新,当地人喜欢用它制作泡菜。乳酸菌的点化之功,将赋予它张扬的性格。

 

新鲜食用也别有天地,可冷食,也能热炒。众多食材旁敲侧击,为水灵爽口的阳荷助威喝彩。

 

静置一夜,在酸的作用下,阳荷呈现漂亮的水红色,舒心悦目。炎炎夏日,发酵带来迷人的清冽和酸爽,几乎让人忘记这种鲜嫩的山野之物,竟然有一味老辣的近亲。

 

/福建-泉州/

 

相比盛行一方的地域小食,另一种根茎类食物雄踞调味榜首,它以鲜明的滋味调教中国人的家常茶饭。

 

纪阿姨的餐馆已开张四十多年,二女儿是母亲的主要帮手。10只砂锅全年无休,里面焖炖着闽南地区的当家名吃,它的味道取决于一种核心食材。

 

秋季,生姜收获。深埋地下的块茎,风味还需要时间沉淀。姜窖依山壁开凿,层层叠放,恒温中缓慢阴干,鲜姜失水后辛辣提升。

 

中餐烹饪调味,葱姜蒜三味一体,姜是其中的核心。除了调味,姜另有妙用。

 

广东人把牛奶冲入姜汁,姜所含的酶,使酪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姜撞奶,一派浓重乳香,丝丝辛辣,呼之欲出。

 

清晨,纪阿姨总是第一个到店,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小店不大,主打菜就是一道姜母鸭。鸭子务必新鲜,每天准时送达。

 

陈年老姜,在当地又称姜母,是定夺风味的关键。半斤姜片打底,多种调味料前赴后继,最后出场的是正番鸭。

 

两小时煲煮,汤汁浓郁,肉的鲜美和姜片的辛辣难舍难离。有姜母的温存以待,酥烂入味的鸭肉增加几分热度和浓郁醇香。

 

当年,纪阿姨一边操持小店,一边带大三个儿女。如今,女儿循着母亲曾经的轨迹,用双手掂量生活。

 

蒸腾的热气,氤氲的芳香,味道亲切如初。多少倏忽而过的往事,鲜活如眼前的笑靥,又悠长得仿佛几度轮回。

 

东北,粉坊的工作陆续结束,而张立善却闲不下来。秘鲁,塞西利奥和父亲采购生活物品,在这里,冻干土豆仍然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罗马尼亚,米雷拉在平凡日常中,酝酿新的烹饪灵感。

 

尽管枝叶繁多,但根茎只有一个。它满足温饱,带来口舌之欢。大地凭孕育和造化之力,从泥土中,生发出我们最大的幸福。

 

2021.11.07   Day 147

评论
热度(14)

“我们不必假充内行,而是要痛痛快快地声明,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弄不明白。只有傻瓜与骗子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私信前可先看置顶٩(˃̶͈̀௰˂̶͈́)و

© 倚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