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阑

【世界历史】纪录片解说词文本82

 

第82集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19年,土耳其爆发了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因其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又被称为凯末尔革命。

 

十九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虽在南欧、西亚和北非领有广大的属地,实际上已是外强中干的泥足巨人。

 

克里米亚战争后,外国资本势力逐渐向帝国内部渗透。七十年代末起,列强开始掠夺帝国的边远领地,奥斯曼帝国成为列强角逐争夺的对象。

 

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兴起也使帝国占有的疆域不断缩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斯曼帝国已名存实亡,全部领土仅为土耳其人聚居的安纳托利亚和欧洲的东色雷斯。

 

1914年8月2日,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天,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秘密缔结同盟条约,承担了对协约国作战的义务。

 

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30日,与协约国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

 

此时的土耳其正面临着亡国的民族危机,英、法、意等国利用战胜国地位占领色雷斯、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地区、安纳托利亚东南部等地,开始实施大战期间缔结的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密约。

 

1919年5月15日,希腊人在英法支持下占领安纳托利亚西部港口、伊兹密尔及其邻近地区。

 

凯末尔形容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形势时说:当时奥斯曼的国土完全被分割了,只剩下一小块土耳其人居住的土地。最后,就连这一小块地方也想加以瓜分。

 

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土耳其各地的爱国军政官员、知识分子、商人纷纷成立保护权利协会,救亡图存的爱国革命运动在各地兴起。

 

1918年12月19日,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德米特约尔地方的人民反抗法国占领军,打死法军15人。安纳托利亚西部的农民建立游击队,抵抗希腊入侵。

 

这些组织和反抗活动主要以保卫本地区的权利为宗旨,相互缺乏联系,活动成效甚微。联合各地民族主义组织、成立全国性机构、统一领导抵抗外国占领军斗争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时势造英雄,土耳其民族英雄、伟大爱国者凯末尔承担起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凯末尔的故乡在巴尔干半岛南端、今属希腊的爱琴海城市萨洛尼卡。1881年,他出生在一个木材商家庭。自幼酷爱军事的凯末尔,13岁时便进入当地的军事预备学校学习,先后就读摩拿斯提军事学院和伊斯坦布尔陆军大学。

 

在军校学习时他参加秘密组织,抨击阿卜杜勒哈米德封建统治的弊政;青年时期又发起组织了祖国自由协会;土耳其革命时,为青年土耳其党人的联络和组织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1916年,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准将,获帕夏称号。

 

凯末尔坚决反对《摩德洛斯停战协定》的辱国条件,主张以武力抵抗英国人对地中海港口的占领。因建议未被采纳,1919年11月,他辞职从前线回到伊斯坦布尔。

 

起初,他在议会和苏丹之间奔走游说,希望能成立一个强硬内阁,抵制协约国的压力。游说失败后,凯末尔开始认识到,在外国控制下的伊斯坦布尔很难有所作为,便决心去安纳托利亚开展救国运动。

 

恰好此时苏丹政府建议他出任安纳托利亚第9军督察使,凯末尔接受任命,被授予广泛的职权,于1919年5月19日到达黑海沿岸城市萨姆松。

 

遍及安纳托利亚各地的反抗占领军、保卫民族独立主权的群众自发斗争,使凯末尔看清了救国力量的源泉,增强了他拯救祖国的信念。

 

凭借苏丹政府授予他的权力,凯末尔没有收缴军队的武器、解散民族主义组织,反而着手统一各地民族主义组织的活动。

 

凯末尔利用一切场合向人民灌输“不独立、毋宁死”的思想,号召人民永远也不应失去希望,应该力图挽救国家,开展救亡运动。

 

6月22日,他向国内的一些军政当局发出《阿马西亚通知》,宣布国家的完整、民族的独立处在危急中,指出伊斯坦布尔政府已无力履行其承担的职责,只有民族的魄力和决心方能拯救民族的独立,呼吁建立不受任何影响和控制的民族委员会。

 

通知宣布将在安纳托利亚的锡瓦斯紧急召开不受任何影响和控制的国民大会,要求各州立即选派3名赢得民族信任的代表与会。

 

苏丹政府下令凯末尔立即返回伊斯坦布尔述职,凯末尔对此不予理采,并于7月8日毅然辞去军职,留在安纳托利亚,决心为土耳其的完全独立而斗争。

 

经过凯末尔的积极工作,1919年7月23日,东部各省保护权利协会代表大会在埃尔祖鲁姆召开。

 

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又于9月4日在锡瓦斯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

 

凯末尔当选为16人组成的代表委员会主席,负责领导全国的民族斗争。

 

锡瓦斯大会明确宣布:不论何种情况,我们土耳其之独立自由,决不能听受他人之限制。所以凡我土耳其人民所居各省,不论何地,吾人均不承认其脱离帝国而独立。

 

大会闭幕当天,代表委员会宣布,即日起断绝与伊斯坦布尔政府的一切联系,要求费里特政府引咎辞职。

 

同年底,代表委员会驻地由锡瓦斯迁往安卡拉。从此,安卡拉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

 

1920年初,奥斯曼帝国最后一届议会开幕。由于凯末尔及其支持者取得了议会中的多数,议会于1月28日通过了《国民公约》,重申埃尔祖鲁姆大会和锡瓦斯大会提出的精神,申明土耳其领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废除特权条约。

 

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尤其是议会的决定,引起协约国占领当局的仇恨和恐惧。1920年3月16日,英国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驱散议会,逮捕、放逐民族主义派议员。苏丹政府与敌人沆瀣一气,同年4月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

 

针对外国入侵势力的猖狂气焰,代表委员会下令拘留安纳托利亚的英国官员和军人,宣布召集拥有非常权利的新议会。

 

许多爱国者从外国占领下的伊斯坦布尔奔往安卡拉,其中包括不久后成为民族解放运动重要领导人的伊斯梅特和费夫齐帕夏等人。

 

1920年4月23日,大国民议会在安卡拉召开,成立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安卡拉政府。大国民议会通过决议,郑重宣布伊斯坦布尔苏丹政府3月16日以后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法令无效。

 

议会以凯末尔名义给列宁写信,要求苏维埃政府支援土耳其的民族事业,并向莫斯科派出代表团。

 

苏丹为了铲除安卡拉政权,动用了他作为君主和宗教领袖的全部权威。伊斯兰教教长颁发教谕,宣布民族主义者为反叛苏丹哈里发的暴徒;军事法庭缺席判处凯末尔等人死刑。苏丹政府还在安纳托利亚组织哈里发军挑起武装叛乱。

 

1920年夏,协约国唆使希腊军队在安纳托利亚展开攻势。6月22日,希腊6个师的兵力越过希土军队之间的临时军事分界线,很快就攻占了布尔萨等大片地区。

 

8月10日,巴黎和会通过了《色佛尔条约》,苏丹政府签署了这一剥夺土耳其民族生存权利的亡国条约。至此,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

 

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凯末尔动员民众与苏丹政府煽动的武装叛乱和外国入侵者斗争。

 

在议会,他发表义正辞严、激动人心的演讲;在斗争前线,他依靠伊斯梅特、费夫齐帕夏等军事将领,把奥斯曼帝国残存的军队和分散的农民武装改建成一支有相当战斗力的民族武装。

 

新建的土耳其军队在1921年年初的两次伊诺努战役接连击退希腊军队的进攻。同年8至9月,又粉碎了希军占领安卡拉的企图。

 

与此同时,凯末尔在国际上积极寻求各国的同情和援助,促使安卡拉政府与苏维埃俄国缔结了友好条约。

 

他充分利用协约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使法、意单独与安卡拉政府订约,承认民族主义者政府,从而极大地孤立了英国及其傀儡希腊政府,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1年7月,希腊国王康斯坦丁在英国支持下,指挥十万大军向安纳托利亚内地发动总攻击,企图一举攻克安卡拉、消灭民族独立运动。

 

为了组织有效的抵抗,凯末尔不得不主动退却,延长敌人的供给线。他果断命令土军撤退到萨卡里亚河东岸,重新构筑防线。当时安卡拉已可以听到前线隆隆的炮声,市民、政府机关开始撤离市区。

 

凯末尔指挥若定,充满必胜的信心。他给全军下达的命令是:防线是没有的,有的是阵地。整个祖国就是一个阵地,祖国的任何一寸土地在浸透同胞们的鲜血之前决不丢弃。

 

凯末尔身先士卒,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肋骨,仍带伤指挥战斗。经过22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土耳其军队终于抵挡住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退到原先的阵地,16500名土耳其士兵在战斗中英勇捐躯。

 

萨卡里亚河战役的胜利是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它迫使入侵的希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

 

1922年8月25日深夜,凯末尔下达了总反攻的命令。次日清晨,密集的炮弹突然倾泻到希军阵地,全面反攻开始了。

 

土军突破希军防线,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插地中海,活捉了敌军部司令。9月9日,土军收复伊兹密尔。9月18日,肃清了安纳托利亚的希腊军队。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土军歼灭敌军7万5千人、缴获大炮284门、机枪2千挺、飞机15架。土军继续向协约国控制的海峡地区推进。

 

英国本想凭借武力进行反扑,无奈此时法、意两国已不愿为英国利益去冒险,把他们在恰纳卡累驻军撤退到海峡的欧洲一边,英国政府被迫作出体面地退出战争的抉择。

 

10月初,英、法、意代表在穆达尼亚同土军西线司令开始停战谈判。11日,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人民经过英勇斗争,确保了《国民公约》所要求的领土完整。

 

独立战争胜利以后,土耳其面临着两大任务:签订和约、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签约任务尽管小有波折,但大势所趋。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张晓华:

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实现真正的共和制,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围绕着政权形式和苏丹哈里发的前途问题,议会一直争论不休。历史上的土耳其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国家的统治者既是苏丹也是哈里发,集世俗的权力和宗教的权力为一身。苏丹就是国王,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最高宗教领袖。这种把王权和教权紧密结合的封建神权专制制度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独立战争期间,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民族主义者没有把苏丹哈里发问题提上日程。洛桑和会之前,协约国分别向安卡拉的民族主义政府和伊斯坦布尔的苏丹政府发出邀请信,请他们派代表参加洛桑和会。这种双重邀请预示着一种国家权力分裂的前景,紧迫的形势促使凯末尔下决心解决苏丹制度。

 

1921年1月20日,大国民议会通过的根本组织法(宪法)规定,主权应该无保留地和无条件地属于民族所有。大国民议会是人民的唯一真正代表,是立法和行政两项权力的保持者。凯末尔始终坚持这一立场,与议会中的反对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经过激烈辩论,决定废除苏丹制,从此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年的封建统治。

 

废除苏丹制以后,在解决宗教领袖哈里发的问题上,统治集团内部的意见也一直相左。凯末尔决定解散议会,进行新的大选。他通过筹建人民党,发表该党九点竞选纲领的方式,重申了他的观点。

 

竞选纲领虽然没有公开提出建立共和国的任务,却充分体现了它的资产阶级性质。九点纲领使新党候选人在议会选举中一举获胜。

 

1923年9月,人民党正式成立,通过了第一个党章,宣布该党建立在共和主义、平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土耳其宣布共和的时刻已经到来。

 

10月29日,议会在共和国万岁的欢呼声中通过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决定,凯末尔当选为共和国首任总统。

 

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封建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兴起。

 

2022.01.28   Day 229

评论
热度(15)

“我们不必假充内行,而是要痛痛快快地声明,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弄不明白。只有傻瓜与骗子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私信前可先看置顶٩(˃̶͈̀௰˂̶͈́)و

© 倚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