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阑

【帝陵·大唐帝陵】辉煌灿烂、张扬浪漫的大唐 纪录片解说词文本08

 

/公元2019年 唐中宗定陵/

 

在今天陕西省富平县以北20公里处,一座山脉由东西排列的三个石灰岩山峰组成,极目远望,恰似像是一只矫健的鸷鸟振飞天宇,故名凤凰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座大山之中,深藏着一位大唐帝王诡异、跌宕的一生谜团。他两得立储,两次登基,但在位时间却不足六年。

 

在他短暂的帝王生涯中,更被诸多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的至亲女性支配于股掌之间,左右着他的人生轨迹。

 

他就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女皇武则天的第三子,大唐王朝第四位皇帝——中宗李显。

 

有人说,他是大唐王朝的中兴之主,但更多的观点认为,他不过是个昏于治国、慵于齐家的无能之辈。

 

历经千年风雨之后,历史的真相已然莫衷一是,不复当初。只有这座庞大的山陵之中,依旧隐藏着当年的风云故事,这就是大唐的第四座帝陵——唐定陵。

 

第八集 李唐中落

 

/公元709年 长安圜丘/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深冬时节,长安城郊的晨雾尚未退去,但明德门外的圜丘上已是旌旗招展,弥亘原野,一场隆重的典礼即将举行。

 

自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武后携高宗东赴洛阳之后,原本帝国礼祭天地的国事大典,便一度沦为女主临朝、窥窃神器的政治秀场。

 

如今,时光之轮走过十几个春秋之后,这处遗落多年的巍巍庙坛,终于再次成为大唐受天明命、泽周八荒的国礼重地。

 

但当此刻,一个身着华服的妇人赫然高举祭酒、登上圜丘时,在场的朝臣们才不无遗憾地发现,帝国绕了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原点。

 

一个拨弄乾坤的女皇武曌刚刚入葬乾陵,一个野心勃勃的韦氏又再度粉墨登场。

 

更不会有人知道,短短半年之后,她就将再次紧紧扼住帝国的咽喉,并将中宗李显无情且决绝地往墓穴推去。

 

韦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李显为太子时,韦氏因姿色美艳,被立为太子妃。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显于高宗灵柩前即位,韦氏则被立为皇后。

 

然而,短短一个月后,李显便被武则天废黜,贬于房州。失去后位的韦氏,虽身怀六甲,却也只能饱受舟车劳顿,与李显远赴贬所。

 

正是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月,武则天走出帷幕,登上帝位,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每当母亲武瞾派出的使臣前来房陵,满怀恐惧的李显便如大宇中倾,一心寻死。

 

或许,正是因为妻子相濡以沫的陪伴,才使李显渐渐熬过了十四年的凄风苦雨,也让李显在无形中对韦氏充满了感激与依赖。

 

“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

 

据说,在家经年累月的同甘共苦中,李显不止一次对韦氏许诺,一旦重见天日,定会让妻子随心所欲,不加任何限制。

 

/公元698年 洛阳宫/

 

公元698年,在宰相狄仁杰的斡旋之下,李显被召回京,重新立为太子。但这对患难夫妻的遭遇,并未就此结束。

 

在武则天的高压之下,韦氏唯一的儿子李重润,又因私议女皇宫闱之私,同年被逼自尽。

 

/公元705年 洛阳 长生殿/

 

直到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发动神龙政变,五十岁的李显才终于在时隔二十一年之后第二次登上了大唐天子的宝座。

 

饱经风霜的夫妻二人,激动地品味着这份失而复得的荣耀与尊严。前半生经历的所有苦难,如今总算有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报偿。

 

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当李显迎着韦氏殷切的目光索问何求时,韦后终于说出了自己深埋多年的夙愿。

 

这一年的二月十四日,百官朝会的大殿上,便多出了一道透明的帷幔。女皇武曌之后,皇后韦氏又一次垂帘听政。

 

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中,绝大多数女性只能沦为男人的附庸。历朝历代的男性垄断了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制定了一套男权至上的意识形态和宗法制度,而大唐似乎不在其中。

 

继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奔放、开朗的胡风胡俗便有力地冲击了中原王朝的礼教观念,加之李氏皇族本身就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他们逐鹿中原之后,继续推行怀柔、开明、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在此基础之上,孕育出了恢弘大气的王朝气魄。

 

/公元690年 洛阳 明堂/

 

就在这个时代,武则天进一步打破男权社会的藩篱,飞身九五。女皇无上的尊荣和威势,令这一时期的女性追慕仰赖,也撩拨着这位曾经的废君之妻内心深处的无限热望。

 

公元705年的春天,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便通过与韦氏私通宫闱,重新活跃在帝国政治舞台之上,这个人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

 

史书记载,武三思其人,嚣张跋扈,又善于阿谀奉承。武周时期,武三思官居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甚至曾与李唐宗室角逐太子之位,颇具政治野心。

 

然而,每一度酣畅淋漓的云雨之后,胆大包天的武三思并不急于请退回府,而是饶有兴致地与韦后对弈一种叫双陆的棋盘游戏。

 

一来二去,二人的私情已是宫里尽人皆知的秘密,唯李显不为所知,甚至煞有介事地在一旁帮他们计算输赢的筹码。

 

与此同时,一个青春玉女也已在阳光下蓬勃地成长起来。她的胸中与祖母武瞾和母亲韦氏一样,激荡着对权力的无限渴望。

 

安乐公主,李显与韦氏之女,出生于李显流放房州途中。因当时情况窘迫,李显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由此他们为这个小公主取名为裹儿。

 

在李显记忆中,房陵贬所十四载幽禁岁月,让裹儿从降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享受过一天锦衣玉食的生活。为此,李显一直对这个小女儿心怀愧疚,宠溺有加。

 

据史料记载,李显恢复帝位之后,安乐公主屡次自拟诏书,蒙住前面的内容请中宗签署,甚至要求李显废黜太子,改立自己为皇太女。

 

“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

“裹儿莫急,易储事关重大,容父皇与宰相商议之后再做定夺,可否?”

 

也许是房陵那十几年的幽禁生涯让李显受够了苦日子,所以复位之后的李显不但对妻女的骄纵视而不见,而且自己也似乎是要把失去的享乐拼命捞回来的样子,经常变着花样地寻欢作乐。

 

公元710年元宵节的晚上,李显携韦后、安乐公主到闹市去观赏花灯,同时将数千名宫女一同放出宫去游玩。

 

但令他意料不到的是,半数以上的宫女竟然在当晚集体失踪,从此一去不回。目瞪口呆的李显虽懊恼不迭,但怕声张出去有损体面,事后也竟不了了之。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荒诞无稽的一幕幕闹剧,如此集中地在一朝天子治下持续上演,虽不能说是独树一帜,但也绝对算得上是百年不遇了。

 

今天,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的定陵陵园,早已不复当年华彩。而据近年来学者们对定陵的考古勘测发现,在中宗定陵数十公里的封域之内,除去仅有的8座皇室贵戚的陪葬墓之外,竟再无一功臣陪葬,门庭寂落,似乎也在暗含着中宗一朝君臣异心、吏治混乱的昏暗局面。

 

/公元2019年 唐高祖献陵/

/公元2019年 唐太宗昭陵/

/公元2019年 唐高宗乾陵/

 

这显然是一座特殊的帝陵,作为唐代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臣陪葬制度从高祖献陵开始便已初具规模,后经太宗、高宗两朝进一步的完善,几乎成为大唐帝陵的定制,被后世沿袭承继。

 

那么,大唐开国以来延续近百年的功臣陪葬制度,为何至此戛然而止,销声匿迹了呢?

 

然而,这样一个荒诞不经、不可理喻的昏庸之辈,又为何能在流放多年之后,被百官拥戴,甚至不惜发动兵变,将其拱上帝位?

 

他又是如何在短短五年之后被结发妻子亲手毒害,人亡政息,功亏一篑呢?

 

时光荏苒,山陵默默,曾经的乱云飞渡、阴霾漫卷,最终难抵千年风雨,伴随着西下的夕阳,在茫茫荒原上归于沉寂。

 

但很少有人相信,这位孤家寡人的悲剧命运,在第二次登基伊始便已然注定。

 

在历朝历代皇权更替的过程中,新旧势力之间或明或暗的较量从来不绝于史,但李显的处境却尤为特殊。

 

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玮、袁恕己等五位大臣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逊位于太子李显之后,五大臣皆以政变功臣的身份同日拜相,并进封郡公,地位显赫。

 

然而,对于此时毫无政治阅历,又有过被废经历的中宗而言,五大臣的居功自恃,遂不免令其有芒刺在背之感。

 

“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谋拥立之功,惊我至此。”

“儿臣死罪,儿臣死罪,儿臣死罪……”

 

权臣环伺,功高震主;天子羸弱,孤掌难鸣。显然,就即位之后的政治局势而言,中宗李显的处境,跟他的父亲李治几乎如出一辙。

 

但重登帝位的李显却满怀激情,渴望着再次从外戚摄政和多派制衡的博弈游戏中,重现父祖的荣光。

 

引皇后韦氏垂帘听政,无异于当年高宗引武则天参政以打击元老重臣的策略,从而让韦后以最快的速度介入帝国政治,分散相权,增强自身的实力。

 

与此同时,在韦后的助力下,武三思也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迅速被李显擢升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

 

但与韦后串通武三思的初衷不同,中宗重新起用武三思,则更是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

 

与此刻孤立无援的皇权相比,数十年来,武三思不但深深地介入了帝国政治,在政坛上拥有广泛的人脉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更是神龙政变的直接利益受损者和此时唯一能与五大臣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五大臣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不若封其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之权。”

 

在命运的赌桌面前,一个被共同敌人捆绑而成的政治联盟悄然缔结,五大臣的厄运就此降临。

 

神龙元年五月的一天朝会之上,五大臣被全部封王,并同时全部罢相。看到五大臣一筹莫展的领旨谢恩,年届半百的生命终于第一次体验到了权力给他带来的无上快意。

 

站在仲夏五月的阳光下,李显眺望着未来乾纲独断的岁月,不禁有些目眩神迷,心旌摇荡。

 

但他不会想到,一张由阴谋和污秽编织的大网,已经在武三思的编织和策划之下,迅速地朝着皇宫深处笼罩而来。

 

公元709年初秋的一个清晨,洛阳城南的天津桥前忽然人头攒动,人们围在一张贴于桥头的黄纸前驻足围观。看客们脸上的表情既神秘又兴奋,而且不停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榜文中不但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韦后和武三思的淫乱秽行,并在结尾处请求废除其皇后封号。当天,传单上的内容就在洛阳坊间不胫而走,并迅速地传进皇宫。

 

“逆天了,逆天了!他们这是要逆天了!”

“陛下,陛下,千万不要伤了圣体呀!”

 

韦后与武三思的秽行李显早有耳闻,虽无真凭实据,却也令中宗对重新起用武三思一事懊悔不迭,但事到如今,若是对此案穷追不舍,问罪武三思,则无异于将这一切大白于天下,不但令皇室的尊严扫地,更让他着实没有勇气面对。

 

“陛下,五大臣污蔑中宫,企图谋逆。请陛下将五人族诛!”

“退下。”

 

淫乱中宫,欺君犯上,奸佞近在眼前,然而李显却不无悲哀地发现,他已深陷局中。

 

虽不知这污蔑中宫、企图谋逆的罪责之下,又要牵涉多少人的身家性命,但为了尽快平息这场耸人听闻的皇室丑闻,两害相权之后,李显也只能让五大臣承担起这份莫须有的罪责,令法司草草结案。

 

公元706年的秋天,绵绵阴雨一直笼罩着东都洛阳,也打湿了许多朝臣山长水远的贬谪之路。

 

洛阳城外的官道上,每天都有被贬官员的马车黯然驶过。没有人敢为他们送行,更没有人关心他们去向何方。

 

原本心向李唐的政变功臣,几乎无一幸免地被武三思借机斥为逆党,遭到灭顶之灾。五大臣也迅速在贬谪的途中,被武三思的秘使折磨致死。

 

但更应令李显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五大臣的倒台,韦后与武三思的放荡行径不但未有收敛,反而更加无所顾忌地串通一气,并以拥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之名,不断唆使安乐公主凌辱太子李重俊,为进一步控制中枢积蓄力量。

 

李重俊是唐中宗第三子,神龙二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史书记载,李重俊生性聪颖果决,但因为其非韦后所生,一直深受排挤,甚至被安乐公主呼之为奴。

 

虽为帝国储君,但却被肆意凌辱,沉默寡言的李重俊不动声色地忍受着这一切。而当安乐公主公然向中宗请立皇太女时,李重俊郁积多年的屈辱和愤怒终于爆发了。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七月,自感朝不保夕的李重俊悍然发动病变,在冲入武三思府邸将其斩杀之后,便径直地率部斩关入宫。

 

或许在李重俊的计划中,一心只为推翻韦后与安乐公主一党,并未将中宗列入肃清计划。因而,当韦后闻变,携中宗同时现身于玄武门城楼时,李重俊顿时不知所措,迟疑片刻之后,竟然令士兵暂停进攻。

 

变军人人骇异,士气骤然溃散,一场胜利原本在望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的李重俊率余部狼狈逃入终南山,但当日便被左右所杀。

 

/公元2019年 节愍太子墓/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李重俊的陵墓依旧矗立于凤凰山南麓的这处黄土台地之上,距离定陵仅2公里。这座陵墓被称为节愍太子墓。

 

节愍,是李重俊得到的谥号。节字含有好廉自克、直道不挠等意义,愍字更是含有在国遭忧、在国逢难的意思。如此悯谥,无不强调着墓主李重俊的悲剧命运。

 

然而,据史料记载,节愍的谥号也是由后来的唐睿宗李旦上台后所追赠,并将李重俊迁葬至此。

 

或许是出于安抚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无奈之举,当李重俊的尸首被运回长安之后,李显竟命人用太子的首级祭奠武三思父子。

 

在惨痛的现实面前,重振朝纲的理想似乎已经变得遥不可及,变革之路充满艰辛。或许,本能的回避,才是最好的解脱。

 

太子政变之后,李显开始远离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和游乐宴饮之中,借以忘却心中烦忧。

 

而这一切,却使得原本就已无限膨胀的韦后更加有恃无恐,无所顾忌。这个曾经与李显在危难中走出的贤妻良母,早已极度腐化堕落,不知道伦常和道德为何物了。

 

景龙四年六月初二,韦后与安乐公主密谋在中宗汤饼之中掺入剧毒,并由安乐公主呈与中宗。史料记载,李显食下汤饼之后,当日便暴崩于太极宫的神龙殿,终年五十五岁。

 

七日之后,韦后伪造遗诏,指定年仅十六岁的李重茂即位,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总揽朝纲。同日,大赦天下,改元唐隆。

 

在此时的韦后看来,那顶金光闪闪的女皇冠冕似乎已是触手可及了,只需再向前一步,她就将登上权力的巅峰,飞身九五,重现女皇的神话。但她不会想到,这咫尺之间相隔着的,却是一道她永远无法逾越的天堑。

 

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数以千计的流星如雪片般划过如墨的夜空,似乎在预示着一场巨变。

 

/公元710年 玄武门/

 

当晚,玄武门前,一个年轻的亲王,在秦王李世民之后,再次彻底控制了这座帝国政治的中枢命门。这个人就是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

 

一场疾风迅雷的军变之后,图谋不轨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党被彻底诛灭。没有人知道,短短两年之后,他将从父亲李旦手中接过皇权,并一手开创一个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顶峰盛世。

 

但这一切都已和李显无关。在饱尝了一个帝王所能品尝的一切甘苦之后,这位大唐王朝的第四位皇帝终于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学者们认为,正是由于中宗一朝皇权的卑弱,又陷于武三思和韦后势力挟持,文官集团频繁更迭,一度举足轻重的将相大臣,或被流放边地死于任所,或因依附逆党被削职罢官,曾经优宠功臣的陪葬制度,因此无从着落,不了了之。

 

/公元710年 定陵/

 

六个月之后,群臣为李显上谥号孝和皇帝,庙号中宗,入葬定陵。尽管营建时间仓促,又值政局动荡的特殊时期,但所幸的是,帝陵陵园一应规制并未因此有所减损。

 

据考古测定显示,定陵坐北朝南,居高临下,玄宫凿建于凤凰山的南麓。陵园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1250米,南北长约1180米。

 

陵园四面各辟一门,门外各设门阙、石狮一对,城垣四角各建角楼一座。

 

陵园南司马门外的神道长约623米,自南至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各一对,仗马三对,翁仲十对,蕃民石像及立狮各一对。石仪制度与乾陵一脉相承,相差无几。

 

/乾陵 无字碑/

 

众所周知,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拥有一块无字碑,堪称千古之谜。但鲜被提及的是,唐中宗李显的帝陵前曾经也有一块无字碑,其体量之大更胜前者一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上世纪初学者们田野考察的部分资料,再现它昔日的荣姿。那块曾经屹立千年的定陵无字碑,如今早已不复得见了。

 

据富平县志记载,在1967年春,定陵无字碑被凤凰山下的群众砸毁后,做成72个碾子,每个以10元出售,用于农业生产。

 

同时,定陵一应神道及四门石刻也几乎都在这一时期被再次穿凿,洗劫殆尽。现仅有南面一个石狮,三尊石人,相对完好。

 

东门及北门虽有个别石狮、石马残存,但均已严重损毁,其余石仪早已无从寻迹。

 

这本是一位甘于清享富贵的太平皇子,却因两个兄长的相继离世而被拱入东宫,进而登上帝位。

 

他的一生恭顺温良,却被悍母所制,两立两废,皇权卑弱。

 

他笃爱妻子,姑息子女,却反被妻女所害,遗祸满门,最终留下了一生软弱、昏庸无能的万世臭名,被后人消遣指摘,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今,所剩无几的石刻依旧散落在荒草野径之间,伴随着叶落花零、星移月隐,默默地守护着地宫深处的幽幽亡魂,似乎也在不经意间暗合着中宗可悲、可叹的一生。

 

然而,随着这段令人扼腕千年的宫门悲剧曲终人去,李显的时代亦随之缓缓落下帷幕,但大唐的天空依旧翻云覆雨,波诡云谲。

 

2022.05.04   Day 325

评论
热度(12)

“我们不必假充内行,而是要痛痛快快地声明,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弄不明白。只有傻瓜与骗子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私信前可先看置顶٩(˃̶͈̀௰˂̶͈́)و

© 倚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