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阑

【世界历史】纪录片解说词文本76

 

第76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2)

 

经过第一阶段一年半的战斗,欧洲战场已变成无休止的消耗战,双方形成了战略相持的僵局。各国的速战速决方案都已成为了空想,从而不得不进一步发掘各自的军事经济潜力,协调各战场的军事行动,以求突破僵局、获取战果。

 

战争的总体性、消耗性特点因而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就是这一阶段总体战和消耗战的典型代表。

 

随着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灭,西线战事陷入僵持局面。1915年,德军将作战重心移向东线,重点打击俄国,意图迫其媾和,然后集中兵力对付英法。

 

俄军在德奥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到9月底,德军的推进停止下来。俄军虽然遭到惨败,但德国的作战目的并没有达到。

 

当东方战事正酣的时候,协约国联军根据联军总司令霞飞的计划,决定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战线对同盟国发动协调一致的进攻。协约国的进攻消耗了大量人员和军火,但收效不大,双方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到1916年,经过两年的战争消耗,双方都已精疲力竭,所以都把这一年看成是战争决定性的年头,因而战争来得更加猛烈和残酷。

 

同盟国方面,鉴于东线的俄军已经遭到削弱,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并选定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1916年2月21日,德军以猛烈炮击开始了历时10个多月的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是德军通往巴黎的门户,是英法军队防线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得失对英法联军的防御体系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凡尔登的防御阵地,到1914年的时候,已是一个配置着重炮和机关枪的钢筋水泥堡垒迷宫。

 

德国之所以选择此地作为进攻突破口,是因为从1914年到1916年这一带一直比较平静,从而使法军忽视了该地的重要性,误以为德军不会在此发动进攻,撤除和放弃了大部分令人望而生畏的堡垒,削减了驻凡尔登的守备兵力。

 

德军制定的凡尔登作战计划是围点打援,希望通过对凡尔登连续进攻,吸引法国军队源源不断地增援防守,达到大规模地消灭法军的有生力量的目的,把这里变成粉碎法国人的磨盘。而法国方面明确地表示,他们将坚守凡尔登,直到最后一人。

 

因此,当时制定方案的德国将军法金汉在请求德皇批准该方案时得意地说:无论德国人能否攻占凡尔登,法国军队都将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德国人甚至还规定了攻占凡尔登的具体日期,准备让德国皇帝莅临中央广场阅兵。

 

1916年2月21日,经过一个多月准备的德国第五集团军,先以炮兵对凡尔登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强大炮火射击,持续时间长达8个半小时之久,发射炮弹200万发以上。

 

炮火摧毁了凡尔登附近三角地带的森林、山头和所有战壕,整个法军的防线笼罩在浓烈的烟火之中。

 

当炮火射击停止,接到攻击命令的德军爬出壕堑冲向法军阵地时,他们满以为那里不会有任何东西活着留下来了。但是,法军的机关枪仍然扫射不止,法国大兵仍然挺立着,直至战死。

 

法国动员了十九万大军前往支援。从2月到12月,德法军队在凡尔登及其附近地区演出了一幕幕惊人心魂的进攻、反攻、摧毁、强击、破坏、占领、再占领。

 

地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巨大弹坑,树林变成了枯木朽株混乱的堆积场,炮火翻腾过的泥土上暴露着人和马的尸体。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尸体腐烂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恶臭。这个战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法军顽强地抵抗着,用巨大的牺牲顶住了德军凶猛的攻击,粉碎了德军企图通过凡尔登战役歼灭法军主力、一举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到12月,战役结束时,法军伤亡46万,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万人的代价。

 

凡尔登战役开始几个月后,霞飞将军察觉到德军的真实意图,便不再投入新的兵力,转而在索姆河发动了一轮新的攻击。此举在客观上制约了德军在凡尔登的进攻,拯救了联军在凡尔登战役中的命运。但是,霞飞选择的进攻地点却是灾难性的。

 

索姆河是法国北部一条宽阔的浅水河流,德军在此设置的防御体系之完善和坚固,足以令有名无实的凡尔登要塞感到汗颜。

 

设防的村庄、石灰岩下深深的掩蔽部、纵横交错的铁桩和带刺的铁丝网、坚固的地下室、地下单人掩体和通道,这一切使索姆河地段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坚固和最完备的防御工事之一。

 

尽管如此,霞飞还是选择了索姆河。正如法金汉选择凡尔登为进攻目标一样,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后来失败的命运。

 

在凡尔登战役激烈进行的时候,6月下旬,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对德军阵地开始猛烈的炮击。7月1日,英法联军在空中和地面炮火的掩护下,向德军发动进攻。

 

索姆河的攻与防,对德军来说简直就像一场游戏。英军炮火猛烈时,德军躲在安全坚固的地下掩体里,用潜望镜观看英军跳出壕堑。一旦炮火停息,他们就立即把机枪搬到阵地上。

 

结果,英军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其战史上空前的大屠杀,一天之中有6万人阵亡、受伤、被俘和失踪。到7月中旬,英军只推进了2.5公里,法军稍好一点,也只前行了5至7公里。

 

到8月份,英法参战的兵力达到51个师,飞机数量增加到500架。德军参战兵力达到31个师,飞机增加到290架。交战双方进行了更大的消耗战,英法联军伤亡近30万,德军伤亡也超过了20万。

 

直到9、10月份,英军在索姆河投入新式武器坦克后,才对前线的攻防态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英法联军进攻的代价大为减小。但是由于坦克数量太少,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到11月初,由于天气恶化,战场被倾盆大雨浇成泥潭,历时140天的索姆河战役不得不偃旗息鼓。英法联军此役伤亡总数近80万人,德军损失也超过50万人,而战争的结果却只是把协约国联军的战线向前推进了10公里而已。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谢闻歌: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之所以被称为无战果的战争,是因为交战双方都没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标。然而,这种旷日持久、伤亡惨重的消耗战给交战双方带来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对于在人力和物力资源都十分有限的同盟国军队来说,久拖不决的战事无异于慢性自杀。而对于地广人众的协约国来说,战局拖得越久,就越能显示出其综合国力的优势,因而无战果的战争恰恰成为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16年至1917年的东线战场较为平和。1916年初,德奥军队分别将进攻重点移到西线和意大利战场,在东线则保持防御的态势。

 

俄军应协约国的要求,在东线对德奥军队进行攻击,以减轻英法军队和意大利军队的压力,但未取得进展。

 

1917年,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俄国,在国内一片厌战反战的呼声中,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俄国于12月15日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东线战事宣告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武器。1915年,德军在西线的伊普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毒气,造成对方重大损失。在此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

 

坦克首次被用于战场。1916年英国第一辆坦克出现时,便成为机关枪毁灭者。战争加速了飞行器的发展。飞机被用于对地摄影侦察,指挥炮火射击,德国人使用飞艇轰炸英国。

 

潜水艇则是这次战争中最具破坏力的新式武器。德军的潜水艇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甚至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英国当时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德国海军居第二位。双方海军的较量几乎贯穿整个大战的始末,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14年8月28日,英国舰队进入北海。在赫尔戈兰岛西部海域重创德国海军,并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两国舰队还在安的列斯群岛海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发生海战。

 

1916年5月底,双方在日德兰海域展开了开战以来最大的海上厮杀。英国大舰队司令杰利科率各类舰艇150多艘与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激战,英国损失大小舰艇14艘,德国被击沉11艘。事后,双方各称自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都未达到摧毁对方基本兵力的目的。

 

针对英国海军的封锁,1915年和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不仅攻击军舰,对协约国的民用舰船也进行袭击。到1917年年底,德国潜艇共击沉商船65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2艘、布雷舰1艘。

 

英国虽蒙受重大损失,但海上力量并未因此而崩溃。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未能达到目标,反而招致了美国的参战。

 

1917年4月6日,旁观两年多的美国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逼迫下对德宣战。6月,派出以潘兴为司令的欧洲远征军到欧洲参战。美国参战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到战争结束时,美国的欧洲远征军总数达到两百万人。

 

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纷纷放弃中立政策。巴拿马、古巴、利比里亚、巴西、危地巴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海地、洪都拉斯等国相继卷入战争,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对德奥正式宣战,胜利的天平逐渐转向协约国一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三阶段,双方进行战略决战。经过3年多的战争,各主要交战国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资源已近枯竭,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各国虽然都想早日结束战争,但都不愿意在于已不利的情况下停止战争。

 

因为俄国退出战争,德国重新鼓起了最后一搏的勇气,而英法则因美国的参战而增强了打败德国的决心和信心。双方对战争结局的心理预期决定了1918年的决战将是疯狂的决战。

 

1918年3月至7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发动五次大的攻势,企图先击败英国,占领法国海岸,迫使英军投降,然后集中力量围困、消灭法国。

 

德军采用了新的战法,组织小股的突击队,寻找敌方薄弱部位进行突破,而将主力留给后续部队对付。德军初期取得了成果,但英法等国军队虽向后退却,战线并未崩溃,而大量的人员伤亡使德军的进攻难以为继。

 

7至9月,法、英、美三国军队在西线各组织实施了一次漂亮的反击,取得了埃纳-马恩河战役、亚眠战役和圣米耶尔战役的胜利,使德军只剩招架之功。9月26日,协约国军队向西线德军发动总攻。两天后,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德军败局已定。

 

乘着西线的胜利,协约国在巴尔干战场也进行了有力的反攻。

 

1918年9月,协约国军队突破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军队的防线,相继占领普里累普、铁托夫佛累斯和斯科普里,并包围了10万保军。保加利亚在向德国求援不成以及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于9月29日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10月,意大利军队对奥匈军队发动反攻,奥匈军队溃不成军,于11月3日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此时的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清晨,德国临时政府代表埃尔茨贝尔乘一辆打着白旗的汽车,来到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在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熙的车厢里签署了停战协定,宣告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流血极多、代价极高的一场恶战。大约6500万人被动员参战,其中直接死于战火的达到1000万人,2000万人失踪。战争造成的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达2700亿美元,欧洲大陆满目疮痍、一片萧条。

 

1919年1月18日,交战双方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6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战胜国与德国在巴黎近郊凡尔赛镜厅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会后,协约国又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谢闻歌:

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它在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法虽然获胜,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得暴利,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强国。

 

战后的欧洲版图发生了很大变化。希腊和新的土耳其共和国占据了老奥斯曼帝国西部的土地;十八世纪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的波兰重新赢得了独立;在原奥匈帝国边界内,奥地利、匈牙利作为独立的国家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亚得里亚海以南,分布着新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以东有以俄国和奥匈帝国版图为来源而扩大了领土的罗马尼亚。

 

由于《凡尔赛和约》是一个赤裸裸地奴役掠夺战败国家的条约,也是宰割和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条约,凡尔赛体系则是几个帝国主义战胜国进行分赃、勾结和暂时妥协的结果,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开始了新的争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2022.01.22   Day 223

评论(2)
热度(23)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我们不必假充内行,而是要痛痛快快地声明,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弄不明白。只有傻瓜与骗子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私信前可先看置顶٩(˃̶͈̀௰˂̶͈́)و

© 倚阑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