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阑

【世界历史】纪录片解说词文本71

 

第71集  近代欧美文化和艺术(1)

 

十八和十九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横扫封建主义,将一顶顶王冠打落在地。业革命铸造出机器轰鸣和动荡不安的工业社会,激荡的历史变革造就了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一个辉煌时代。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以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时代的精神。近代文学艺术之所以辉煌,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所特有的、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

 

先是启蒙运动大浪兴起,随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波涛汹涌,各种艺术流派大放异彩。浪漫主义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抒发对理想的追求,有着热情奔放的语言、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现实主义主张观察现实,描述生活原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0年中,名家辈出、名作如云,形成人类历史上的文艺盛景,这也是文艺史上新的探索和思考的时代,人文主义精神贯穿于其中。文学艺术大师以文字、音符和色彩,记录人生的悲欢聚散和喜怒哀乐,反映人的生存状态,讴歌真、善、美,揭露假、恶、丑。

 

大师们思考着:艺术是什么?人生是什么?歌德说: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雨果说:为什么要思考艺术?思考艺术即反思人类自身。托尔斯泰说: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现人的心灵,说出有关人的灵魂的真理。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崇尚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也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形象登上了文学舞台。

 

1719年,一家英国杂志刊登新闻,有位水手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多年,变成了野人。一位年过50的老人敏锐地抓住这个题材,创作了世界名著《鲁滨逊飘流记》,他就是近代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飘流记》是启蒙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描写冒险者鲁滨逊航海经商,独自飘流到荒岛,顽强生活了28年。他自封国王,又将土人星期五收为奴隶。小说体现了资产阶级初兴时期自由发展的时代精神,通过鲁滨逊刻画出真正的资产者形象。

 

《鲁滨逊飘流记》创造了新的文学样本,真实地描写了人物的行为和环境,开创了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

 

《鲁滨逊飘流记》问世两年后,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发表讽刺文学巨著《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贤马国,发现马能良好地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耶胡的人却丑陋自私,由此暴露了政治和社会的弊病,批判了人性中的贪婪邪恶。

 

斯威夫特说有许多事不能用法律去惩罚,宗教与道德的约束也都不足以使这些干坏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们的罪孽以最强烈的字句公之于世,才能使他们受人憎恶。《格列佛游记》体现了这一主张。

 

1776年,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发表激进剧本《狂飙突进》,形成了《狂飙突进》文学运动,抗议封建压迫,要求个性解放,也吸引了两个文学青年——席勒和歌德。

 

席勒的代表作是戏剧《阴谋与爱情》。剧中,宰相儿子斐迪南与平民女儿露伊丝相爱,但宰相以阴谋手段破坏他们的爱情,使他们服毒而亡。痛苦的露伊丝呼喊: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的可恨皮壳都要破裂,人就是人。

 

席勒的又一名作是诗篇《欢乐颂》:弟兄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像那恒星在瑰丽的太空飞奔,欢乐向真理探索者含笑相迎。《欢乐颂》由贝多芬谱曲,成为世界名曲。

 

歌德在25岁发表《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维特的爱情和自杀悲剧,揭露了个性自由与封建压迫的冲突,轰动了德国和欧洲。就连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

 

歌德历经58年创作的《浮士德》,塑造了一个探索人生真谛的形象,也是歌德一生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浮士德博士年届百岁、双目失明,仍主张人生应当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才能享受自由和生活,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教授 王辛华:

十九世纪开始,浪漫主义盛行,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社会不像启蒙学者描述的那样美妙,理性王国使人失望,浪漫主义作家反映了这一社会变化。他们注重人的本能,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的感情激流冲垮了古典主义,打开了一个满怀热情、追求理想的新世界。浪漫主义创造的人物感情热烈,渴望超越现实。浪漫主义文学诗歌常有大胆的幻想、异常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神话色彩和异域情调。

 

三个年轻的英国人——拜伦、雪莱和济慈是浪漫主义的杰出诗人。

 

拜伦出身贵族,却有反叛精神和自由思想,写下这样的诗句:自由,你的旗帜,虽破碎,却仍旧飘扬;似雷霆暴雨,迎风激荡。他的长诗《唐璜》对社会弊端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在上层社会进行诽谤后,拜伦愤然离开英国,投身希腊革命。

 

同样,富家子弟雪莱,19岁因宣传无神论被牛津大学开除,几年后也永远离开祖国。他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绘普罗米修斯向暴君朱比特抗争,渴望没有压迫剥削的大同世界。

 

雪莱的《自由颂》:发出痛苦的呻吟,哀叹着兽与兽,虫与虫,人与人厮杀不已,每一颗心都是一座充满狂风暴雨的地狱。雪莱痛斥:专制的暴政高悬在上,血腥和铜臭浸透灵魂的教士和暴君,从四面八方把那受惊的人群,驱赶进她那宽阔翅膀的阴影。雪莱呼唤:愿智者以他们光辉的头脑,点燃这阴暗世界的明灯。

 

他的《西风颂》留下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

 

济慈,出身低微,18岁开始写诗,很快就成为英国杰出诗人之一,写下了《秋天颂》等诗歌,述说现实社会的丑陋和理想的美好。然而,1821年,他在25岁时去世。随后五年中,雪莱永远沉睡在大海中,年仅30岁。拜伦病逝异乡,年仅36岁。

 

1823年,裴多菲诞生在匈牙利乡村。这位爱国主义诗人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为祖国的自由独立牺牲在抗击沙俄军队的战斗中,年仅26岁。他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成为歌颂自由的著名诗篇。

 

如裴多菲那样,古巴浪漫主义诗人胡安·克莱门特·塞内亚也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为古巴的自由独立而战,写下动人诗句:我和鸟儿一起,向着天空高唱,在快乐的歌声中,注入深深的悲伤。

 

他牺牲在西班牙殖民者的刑场上,年仅39岁,留下不屈的诗句:啊,请将我运回故土,让我用自己灼热的光芒,去温暖古巴的太阳。

 

人类文艺史上,常有年轻短暂的生命如流星划破夜空,转眼即逝,却以夺目的才华留下了持久的光彩。

 

浪漫主义也有一位长寿的文学大师,他就是维克多·雨果。雨果几乎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创作期长达60年。他认为,浪漫主义归根结底就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打破古典主义戏剧用理性压制感情的戒律。《欧那尼》上演时,拥护古典主义和支持浪漫主义的两派观众在剧院里大打出手,史称欧那尼事件,成为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标志。

 

一年后,29岁的雨果发表《巴黎圣母院》,描写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却心存邪念,迫害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爱斯梅拉达而舍身。《巴黎圣母院》揭露了虚伪黑暗,歌颂了善良友爱,也集中体现了美丑对照的艺术原则。

 

雨果在60岁时写出《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因偷了一片面包而坐牢19年,经历了许多苦难,出狱后发财致富,帮助穷人和沦为妓女的女工。

 

小说真实描绘穷人苦难,抗议社会黑暗和司法不公,指明人类的三大悲惨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随着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社会弊病百出、物欲横流,具有批判性和揭露性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浪漫主义基础上蓬勃兴起,诞生了又一批文学大师,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等。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了批判现实主义巨著《红与黑》,刻画了一个悲剧人物于连。于连出身低微,不择手段追求金钱和地位,最终走上断头台。他责问自己:为什么一面诅咒伪善,一面又要伪善?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以至人,绝对不可相信人。

 

红与黑究竟代表什么,是不是象征军服和僧侣黑袍,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司汤达实现了心愿:做一个人类灵魂的观察者。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社会百科全书,以96部小说、2400多个人物展示人间百态。

 

巴尔扎克一生渴望金钱却终生贫困,他违背父母意愿,选择作家生涯,以至家庭断绝他的经济来源。他债台高筑,经常逃避债主,饱尝贫穷饥饿。这种生活经历恰恰使他的《人间喜剧》能够暴露人类心灵深处的行为动机,对金钱社会刻画入骨。

 

在他笔下,守财奴葛朗台抛弃一切人类感情,毁掉女儿的幸福;而可怜的高老头快断气了,两个贪婪女儿却不愿见已无钱财的父亲。高老头流泪长叹: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

 

巴尔扎克说自己是社会的书记员,编写恶习和德行的清单,刻画人物和事件,写出历史学家忘记写的历史。《人间喜剧》就是宏大深刻、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恩格斯认为,自己从《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诗人及著名作品还有许多,如法国有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小仲马的《茶花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英国有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萨克雷的《名利场》、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俄国有普希金诗歌和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臣》、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还有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

 

此外,还有美国的马克·吐温、惠特曼、杰克·伦敦,德国诗人海涅。人们熟知的还有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及三位短篇小说大师——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他们以自己的作品留下各自的人生思考。福楼拜写道: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愉,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契诃夫却喊出:新生活万岁!罗曼·罗兰说:让我的作品永生,而我自己消失吧。

 

女性作家增添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在英国,终生不嫁的简·奥斯丁写下《傲慢与偏见》,喊出了“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的心声。

 

英国的勃朗特三姐妹出身于贫苦牧师之家,母亲早逝。在艰辛闭塞的生活中,她们常在晚上写作,作为对一天辛劳工作的解脱。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几乎同年问世。

 

《简·爱》描绘一个贫苦孤独也不漂亮的女家庭教师追求平等朴实的爱情,情节生动,抨击了苛求门第的封建婚姻和贪婪金钱的商品婚姻。夏洛蒂因此受到欢迎,也遭到世俗攻击。

 

这位柔弱女子的回答是:人们也许憎恨敢于探索和暴露真实生活的人,可是,恨尽管恨,世人还是受惠于她。可惜红颜薄命,夏洛蒂39岁病逝,艾米莉亡于30岁,安妮29岁离世。

 

勃朗特故居博物馆 馆长 安丁·斯达勒:

勃朗特是一个非常富有创意的家族,他们的父母很有文学修养。勃父帕特里克·勃朗特就创作和发表了若干书籍,所以姐妹的写作天赋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她们从小就在书的海洋里成长,她们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父亲从事写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时几大文学巨匠的熏陶和启发,比如拜伦、济慈、雪莱。姐妹们都非常崇拜拜伦的作品,在很多她们自己的小说中的人物创作都有深刻的源于拜伦的影响。姐妹们长大后选择了写作来维持生计,因为写作是她们的执着的爱好。她们不愿意触及和抨击当时呈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但是不像当时的有些作家,比如狄更斯,姐妹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作为写作题材,她们讨论的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里如何做一个好的女家庭教师、做一个好女人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女作家并不仅限于爱情和家庭,也关注社会和革命。1851年,美国的斯托夫人发表《汤姆叔叔的小屋》,暴露了黑奴的悲惨生活,强烈控诉美国奴隶制,触发南北内战。林肯总统称赞她写了一本小书,引发了一场大战。

 

英国女作家伏尼契同情革命党人,敬佩革命者的献身精神。1897年,她写出了《牛虻》。革命者亚瑟与神甫蒙泰尼里,既有父子互爱,又有政治敌对。他与女主人公琼玛既是革命同志,又是误解的恋人。这部小说将严肃的革命与生活情感交融汇合,情节生动,塑造了一个富有人情而又坚强的革命者形象。

 

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有三部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展现出俄国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宏大画面。

 

《战争与和平》刻画出1812年卫国战争的宏大历史场面,也深刻描写了俄罗斯社会和一个时代。《安娜·卡列尼娜》叙述安娜追求爱情的命运悲剧,揭露贵族的虚伪和冷酷。《复活》批判贵族社会的腐败、法庭和政府的黑暗,刻画了玛斯洛娃沦为妓女的悲剧以及涅赫留朵夫公爵良心发现、忏悔赎罪的复活。

 

托尔斯泰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他思索了6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和其他人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我和其他人的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感觉到的善恶之分有什么意义?我应该怎样生活?死亡是什么?我怎样才能拯救自己?

 

他认为当灵魂的追求和肉体的追求发生冲突的时候,灵魂的追求应该占上风,因为灵魂是不朽的。1910年,82岁的托尔斯泰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中离家出走,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结束了一个文学时代。

 

2022.01.17   Day 18

评论
热度(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我们不必假充内行,而是要痛痛快快地声明,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弄不明白。只有傻瓜与骗子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私信前可先看置顶٩(˃̶͈̀௰˂̶͈́)و

© 倚阑 | Powered by LOFTER